易讀小說網 > 三國神話世界 > 第486章 抗旱神谷
  崇禎問道:“已經做過清查了?”

  堵胤錫道:“回圣上,雖然江南八府又一州還沒有做過新的清查,但是臣與內務府主事馬鳴騄大人曾經做過估算。”

  “自崇禎十八年到崇禎二十年,這三年間江南的新生兒總數至少也在五百萬以上,此外從山東、河南、江西、福建乃至湖廣涌入江南做工的雇工匠戶,總數也要超過五百萬,所以現在江南八府一州的總口數肯定已經超過四千萬。”

  堵胤錫這說的是常住人口,而非江南八府一州的在籍人口。

  “可就算多出來一千萬口,也不至于多出五千萬石的糧食缺口吧?”路振飛道。

  “若只是多出來一千萬口,確實不至于多出五千萬石的糧食缺口,因為大口一年也不過吃掉三石六斗,小口更只需一石八斗就足夠吃了。”堵胤錫笑著點頭說,“所以即便多出一千多萬口,也不過多吃掉三千萬石糧食。”

  黃道周道:“那么剩下的兩千萬石缺口哪去了?”

  黃道周問話的語氣已經有些嚴厲,因為都察院和科道言官是由這位老大人分管,所以很自然的就聯想到是不是有人中飽私囊?

  堵胤錫笑問道:“黃閣老你莫非忘了么?”

  “什么呀?”黃道周蹙眉眉,“老夫忘記什么?”

  堵胤錫道:“自今年入夏以來,江南的釀酒廠數量激增,從之前的數百家驟然間增加到了數千家之多,釀造發酵酒消耗的糧食消耗了至少上千萬石!再加上釀造蒸餾酒所消耗的糧食,一億石的糧食缺口恐怕還不只。”

  路振飛等四位閣老頓時面露苦澀之色。

  有心想要埋怨崇禎幾句,但是又不敢。

  因為導致釀酒廠數量激增的正是崇禎。

  崇禎從徐州回南京之后,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,居然提出要給所有出征在外的鎮兵以及募兵提供每天一升發酵酒,實在太奢侈。

  因為這事,路振飛他們四位閣老都曾勸諫過崇禎。

  黃道周更是寫了一篇上萬字的雄文,打定主意要讓崇禎收回成命,然而讓人憋悶的是崇禎只用了一句話就堵得黃道周啞口無言。

  朕又沒花國庫一文錢,你們管得著嗎?

  就這一句,差點沒把黃道周的腦血栓當場氣出來。

  由于受到時代的局限,路振飛、黃道周他們自然看不出其中奧秘。

  崇禎這么做純粹就是想通過軍工業的發展來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,最終推動大明整體工業水平的提升。

  通過給鎮兵、募兵配備鐵鍋,促進鐵器五金行業的發展。

  通過給鎮兵、募兵配備被服,促進被服紡織行業的發展。

  通過給鎮兵、募兵配備口糧,促進熟食加工行業的發展。

  通過給鎮兵、募兵配備發酵酒,促進釀酒包裝行業的發展。

  通過給鎮兵、募兵裝備偏廂車,促進木材加工行業的發展。

  凡此種種,相當于就是把干柴準備好,然后等到蒸汽機一出來,就相當于一點火星落入到干柴堆,轟,工業革命就爆發了,完美。

  為了給所有的出征在外的鎮兵、募兵供給每人每天一升發酵酒,內務府確實是花了不少錢,但是崇禎認為這個錢花得值當,因為這一舉措不光是改善了明軍的條件,提升了明軍的士氣跟戰斗力,更帶動了釀酒行業、制陶行業以及運輸行業的發展,直接或間接創造了上百萬個就業崗位,極大繁榮了大明的工商業。

  黃道周他們幾個自然是看不到這么深。

  但是沒用,就算有意見他們也只能憋著。

  誰讓崇禎真的就沒有動用國庫的一分錢呢?

  當年的萬歷皇帝花錢也是大手大腳,而且動用的還是國庫的錢,這就讓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十分瞧不起,相比之下當今圣上可是強多了。

  當下黃道周黑著臉問道:“如此說來,江南八府一州的糧食缺口還真有可能超過五千萬石,那么仆倒要請問堵都憲,這么大的缺口從哪里找補?補得上嗎?”

  “補得上,完全沒問題。”堵胤錫十分肯定的回答道,“今年各省的旱情確實很嚴重,說是五百年一遇也是毫不為過,但是作為產糧重地的河南、湖廣兩省,由于在去年以及前年修建好了完善的水利灌既工程,因而并未出現大面積的糧食減產情況。”

  “堵都憲,河南跟湖廣當真沒有減產?”黃道周卻還是有所懷疑。

  黃道周的懷疑是基于對大明官場的基本認知,因為大明官場的生態就是欺上瞞下,只報喜不報憂,所以堵胤錫在巡察過程當中所看到的,未必就是真實情況,而極有可能是河南及湖廣地方官員想讓他看到的。

  堵胤錫則笑著說:“下官知道黃閣老在擔心什么,不過這是多余的,河南的情況就不說了,因為河南的水利灌既設施原本就是下官所負責的,能扛住什么樣的水情以及旱情,下官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,至于湖廣……”

  河南的糧食收成沒有受到旱情影響,還有個原因。

  那就是河南大面積種植的都是甘薯、包谷以及土豆等搞旱作物。

  “雖然湖廣的水利并非由下官負責,但是下官這次去湖廣巡查,期間并未通知任何一位地方官員,與湖廣同僚也沒有任何接觸,所以不存在任何欺上瞞下,下官可向黃閣老保證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實情,絕沒有半句虛辭。”

  “是嗎?如此說來,仆倒是很想去河南走走看看。”

  黃道周還是不相信,還想著從堵胤錫的嘴里套話,崇禎卻不耐煩了。

  “行了,黃閣老你有空真該去河南、湖廣走一走。”崇禎刺了黃道周一句,又問堵胤錫道,“堵卿,今年河南的甘薯、包谷還有土豆收成不錯?”

  堵胤錫欣然說道:“回圣上,今年河南的旱情其實是最嚴重的,黃河都徹底斷流,但是好在種植的甘薯、包谷及土豆比較抗旱,所以并未出現大面積歉收的情形,以臣估計,畝收兩石到三石還是有的,不過再多就沒了。”

  “旱情如此嚴重,還能畝收兩三石之多?”

  “這么說來,甘薯、包谷還有土豆乃是抗旱神谷呢。”

  路振飛、張慎言還有孟兆祥聞言頓時振奮不已,如果堵胤錫所言屬實,那么在他們的內閣任上很可能還會達成另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成就——華夏從此再無饑饉,從此再也不會爆發大規模的饑荒,這事可不得了,乃是一樁大功德!

  堵胤錫說道:“甘薯、包谷及土豆確實堪稱抗旱神谷,就以河南今年的旱情而言,若種植的是小麥、水稻等作物,畝收能有一斗就不錯了,這樣的話河南必定會出現大饑荒,那些剛從北方逃難過來的百姓必定會大量的餓斃,歸德、徐州的鎮兵只怕也會大量的逃亡,這一來圣上苦心經營的黃淮防線也就不攻自破了。”

  路振飛說道:“圣上,這甘薯、包谷及土豆需大力推廣。”

  張慎言也道:“沒錯,必須在各個省大力推廣種植甘薯、包谷及土豆,如此一來我大明就再無饑饉之虞,家家戶戶皆可安居樂業矣。”

  “必須推廣,立即從河南購買儲備糧種,拿小麥和稻谷跟河南百姓換。”

  難得內閣的幾位閣老都有推廣種植甘薯、包谷及土豆的意愿,可不就得趁熱打鐵,把這個事情落實下來,之前可是強力推都推不動。

  然而這時候堵胤錫卻反而說道:“圣上,臣支持在各省大力推廣種植甘薯、包谷以及土豆,但是臣建議只在相對貧瘠的旱地或者山地種植,因為在這些耕地種植小麥、水稻等作物幾乎不會有收成,但是甘薯等粗糧卻幾乎不受影響。”

  張慎言問道:“水田種植粗糧和細糧的區別不大?”

  “是的,水田種植粗糧和細糧的收成沒太大區別,都在畝收兩到三石左右,或許將來能培育出高產品種,但現在差別不大。”堵胤錫接著說道,“所以現在,還是小麥、稻谷等精糧與甘薯等粗糧混種才是最為可取的。”

  “就這么辦。”崇禎欣然點頭道,“那就混著種好了。”

  在崇禎的記憶中,前世的農民好像也是粗糧細糧混著種,而且粗糧就是種植在相對貧瘠的山地或者田邊地頭。

  這時候,孟兆祥忽然又問道:“這次我們大明遭受了如此嚴重的干旱,也不知道偽順和建奴那邊情況怎么樣?有沒有也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情?”

  “這個,恐怕是要讓孟閣老失望了。”崇禎搖頭說道。

  關于建奴和偽順治下的災情,李若璉和左懋第早有密報送到南京。

  當下崇禎又說道:“建奴治下的北直、山西以及山東雖然也遭了旱災,但是災情卻要輕得多,至于偽順治下的陜西甘肅,今年更是風調雨順,據說是一個大豐年。”

  “啊?還大豐年?”朱慈炯就很失望的來了句,“老天爺這是不長眼哪。”

  “定王還請慎言!”黃道周勃然變色道,“舉頭三尺有神明,豈可言語輕辱之。”

網頁版章節內容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

請退出轉碼頁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。